中国车值得美国消费者期待!美国汽车市场/商业环境/法律法规/中国汽车电车新能源车/汽车消费
19:28
2025-10-12
这一期,我们聊一聊:为什么中国车值得美国市场的汽车消费者期待?
这话题一出,我相信肯定有不少在美国、又对中国车持有消极态度和评价的观众想:“张小车,你变了!在中国内地玩一圈,开了几款中国自主品牌车,就开始吹了?肯定是收黑钱,肯定是被车企车商买断了!我现在就取消关注,我再也不看你了!”
同时,我也相信,肯定有不少对中国车保持积极态度和评价的观众想:“张小车,你这趟中国之行,亲身体验,见识到中国汽车的强大实力了吧?老实了吧?心服口服了吧?没脾气了吧?一开一个不吱声了吧!”
我频道在 YouTube 和 Bilibili 两个平台,都存在这两种态度比较鲜明的观众。你们先别急。这一期,我不提及、不介绍任何中国汽车品牌或车型。在不改变这两种人各自现有的观念基础之上,只聊汽车市场商业环境,就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种观众,完成流量通吃。
---
咱先对在美国的、对中国车持有消极态度和评价的群体说:我们在美国作为消费者,要对中国机动车——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持欢迎态度。
肯定有人站出来说,中国车的技术、质量、安全,车企对车主维权的处理方式,车企的劳务待遇、资金链现金流、与供应商关系等各个方面上都有争议,已经爆料出相关负面新闻了,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凭什么要这种车?张小车,你还不承认你掐烂饭?
我不否认这些存在的争议问题。但我要说的是,这些争议与纠纷,目前主要发生在中国内地,在中国内地的法治环境、商业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我视频标题和开篇说得很清楚:在美国的消费者欢迎中国品牌的汽车、电车、新能源车进入美国市场。经营条件就是遵守美国汽车市场的法律法规,接受美国市场当局的监督管理与处理。
我们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他人宽容,是比较君子的做人境界,道德水准比较高的为人方式。而在我看来,美国汽车行业商业环境——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行业——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方式:对自己的本土企业、本土品牌非常的宽松包容,对他人、外来企业非常的苛刻,甚至无中生有的污蔑。
以这种标准来区别对待美国本土车企和外来汽车品牌,那在这种标准下,会使得美国市场的外来汽车品牌达到更高的产品水准和商业水准。其实是对美国汽车消费者更有利的。
---
这一期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列举四大车企的四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大众汽车废弃排放丑闻**,也称为“柴油门”“排放门”,是指大众集团于2015年9月被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PA)查获,其在美国销售的车辆发动机控制器植入了特殊的软件程序来规避官方检验。车型包括在美国销售的奥迪A3、大众高尔夫、新甲壳虫、捷达、帕萨特等使用了EA189型号柴油发动机的车款,在官方检测时自动调整相关参数,来通过废气排放标准。简单的讲,就是作弊。
实际上,这些车辆排放的废气超标——是超标10-40倍,对环境和人的健康都有危害。2009至2015年期间,大众汽车在全球约1,100万辆汽车中部署了该软件,其中包括在美国的48万辆汽车和加拿大的128,000辆汽车。美国和加拿大卖出的车占总量的百分比其实不多。
2015年在美国市场的惩罚措施:环境保护署每辆车罚款37,500美元,在美国销售的超过48万台柴油车,共计180亿美元罚款。大众于2016年9月以150亿美元达成和解。加拿大市场方面,大众于2020年1月以1亿9,650万加元的罚款与加拿大政府达成和解方案。
受此影响的车型遍布世界各地的市场。大众在欧洲、在亚太市场,平均到每台车上的处罚力度和给车主的补偿,都没有美国或加拿大的高。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只进行了召回维修,没有对大众车企进行追责处罚。
**第二个案例: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海外行贿案**。美国司法部在起诉书中称,戴姆勒违反了《海外反腐败法》,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曾通过现金、高尔夫球俱乐部礼物、度假和奢侈跑车等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物品,以及官员子女在戴姆勒有偿实习机会等条件,向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埃及、希腊、尼日利亚、伊拉克等22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及国企高管行贿,总计上千万美元,由此获得额外的税前收入至少500亿美元。
戴姆勒公司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将支付1.85亿美元的罚款来平息此案——其中9,360万美元给司法部,9,140万美元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后,美国政府会结束此调查,而戴姆勒公司也不会就相关违法行为认罪。同时,戴姆勒德国和俄罗斯部门准备就行贿认罪,中国子公司将进入一项为期两年的延期审查。
戴姆勒总部和其中国子公司共计向中国官员支付了417.39万欧元的不当付款,而这些费用为戴姆勒带来了总额约为1.12亿欧元的采购交易合同。
美国的《海外反腐败法》,既有法律的公正公平的属性,也有美国当局盈利手段这份私心。南伊利诺伊大学的法学院助理教授迈克尔·凯勒说:“对司法部来讲,很多案子就是现金奶牛。《美国海外反腐败法》是一个政府项目,美国财政部可以借此获利。”
总之,这是任何跟美国市场打交道的企业都要面对的。即使涉案内容与美国市场业务无关——那戴姆勒行贿案里边的22个国家市场,里边不包括美国——美国司法部也会去调查、起诉、收罚款。
为什么有的企业开展生意业务在南美比北美(比如说美国、加拿大)更容易?除了贸易政策的关系,也与所在市场当局的经商环境、法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拿钱好办事,比如“国法不如领导的看法”等等。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拿下个别领导,就是拿下了开展一系列业务的通行证。这种途径的成本,反而比每个环节都要合法、合规的成本更低。
生意人不反感腐败,生意人权衡的是得失。行贿成本只要能换来更大的收益、能赚回来,那这就是投资成本的一部分。生意人担心的是没有契约精神,担心的是打着廉洁的旗号搞腐败,担心的是收了钱不办事、有些不确定性或者出尔反尔。
**第三个案例:丰田刹车门**。自2009年起,丰田公司旗下的多款车因为加速踏板故障,存在自动加速问题,导致多起伤亡。丰田公司在大规模召回的问题车型中,同时也遭到了美国的刑事调查。
美国当局认为,丰田无视消费者提出的加速踏板故障而自动加速所引发的事故,且向美国运输局隐瞒事实。丰田汽车公司在此事件中,不仅隐瞒和欺骗了美方的监管机构、国会,而且也欺骗了美国的消费者。
在2007年3月29日和7月26日发生四起车祸之后,丰田分析是脚垫问题(其中也有来自副厂的脚垫)。2009年9月26日,丰田召回凯美瑞和雷克萨斯ES350共计55,000个脚垫。9月25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告知丰田,仅召回脚垫不足以解决问题,故障的根本原因是脚踏板设计缺陷。三天后,丰田告知NHTSA公司将召回油门踏板。
09年10月,丰田召回380万台车。接下来的10年1月,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交涉和督促下,丰田继续召回340万台车。2010年3月,美国国会介入,明确调查方向:调查丰田意外加速的可能电子原因,以及车载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2010年4月和12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给丰田开具了两张罚单,每张1,637.5万美元,罪名是“发现缺陷没有及时的通知NHTSA”和“召回车辆不够及时”。2014年,美国司法部的官网显示,美国司法部宣布对丰田汽车公司提起刑事指控,并达成暂缓起诉协议,罚款12亿美元。
2019年,美国交通部官网显示,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和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研究丰田汽车意外加速的结果。美国交通部长表示:“我们招募了最优秀、最聪明的工程师来研究丰田的电子系统,结论已经出来了:丰田汽车的意外高速加速并不是由电子系统引起的。丰田汽车已经在美国召回接近800万辆汽车,原因存在两项可能导致意外加速的机械安全缺陷:油门踏板卡住,和可能导致油门踏板被脚垫卡住的设计缺陷。”
整个过程简述就是:美国当局给丰田先定罪——意外加速是电子故障,督促丰田大规模召回,并开具和收取12亿美元的罚款。之后认真调查,发现之前起诉的罪名不成立。这期间,丰田召回成本、丰田的信誉口碑股价市值受到的影响,都由丰田自己承担,12亿罚款也不退还。
一直有分析认为,是美国政府借机搞丰田汽车。在当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三大车企有两家破产,大量美国汽车工人失业,而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则风生水起。丰田出现质量问题后,美国媒体大肆渲染,美国本土车企底特律三大趁机打出广告:置换丰田汽车,购买美国品牌汽车会给予优惠的广告。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更是对丰田极尽讨伐、落井下石。
日本媒体分析说,美国不会容忍丰田在美国及全球市场独占鳌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国厂商正在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等国际金融危机触底,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中的通用也扭亏为盈,再去打压丰田也没有必要,这个时候给丰田平反也是水到渠成。
那以上这段,来自于第三方媒体和论坛的分析。
**第四个案例:通用汽车点火开关故障**。2014年的2月6日,通用汽车因点火开关存在缺陷而召回约80万辆汽车。这些缺陷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关闭发动机,从而阻止安全气囊充气。
早在十多年前——02年缺陷开关投入生产之前——通用汽车的工程师们就已经发现并意识到,它很容易从运行位置移出。原型样品车测试表明,运动位置和附件位置之间的扭距恢复低于通用汽车自己内部的规格标准。但负责缺陷开关的工程师还是批准了它的生产。
2004年和2005年,通用汽车员工、媒体代表和客户开始遇到由故障开关引起的车辆突然熄火和发动机关闭的情况。然而,由于认为该开关并不构成安全隐患,并考虑到成本和其他因素,GM通用决定保留故障开关。通用汽车甚至拒绝了一项简单的改进方案,该方案可以显著减少车辆意外关闭,而且每辆车的成本不到1美元。最后造成124人因此丧生。
通用汽车公司支付9亿美元,并签署延期起诉协议,以结束美国政府对其调查。也就是说,GM通用在研发阶段和量产后等多个时间节点,早就发现和知道该问题,而且没有满足自身的工程标准,并且有多次的机会来修正,却继续一意孤行批准量产,并且无视安全威胁和改进方案——每台车一美元的成本都不舍得花。
这比较符合我的个人的工作经历。有人说:“张小车,你不是底特律美系车企工程师吗?”我说,这些决策啊,都是由项目经理来决定的,是领导来决定的。当你遇到外行领导管内行技术人员,或者说,遇到把项目的预算与时间的优先级排在质量、品质之前的领导,工程师发现问题了,只能表达反馈,但没有决策权限,一点招都没有。再多说话?想不想干了?想不想让雇主给你办工作签证了?H1B sponsorship不想要了吧?再跳槽,尤其是在同一个公司内部不同组之间跳槽,好评、口碑、推荐信,你不想要了吧?美国当然也有人情世故、办公室政治。
---
那大众、戴姆勒、丰田、通用,这4个案例讲完了。除了戴姆勒的经济犯罪,其他3家车企都造成了人的健康安全问题。我们来列举对比一下:
- 通用点火开关事件:124例死亡,2015年罚款9亿美元。
- 丰田脚垫刹车门事件:大约90例死亡,2014年罚款12亿美元。
- 大众柴油排放事件:59例死亡,2016年罚款150亿美元。
这其中,丰田的技术原因还有些乌龙成分,美国当局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之后再平反证明。
我再说一个美系车企在美国售后市场的潜规则吧。在原厂经销商(dealership,也就是国内常说的4S店)服务部门内部,都有一个自身的故障清单,列举的车厂自我发现并承认的质量问题、通病。但这些问题还不足以严重到发布召回,也没有主动通知车主。
当车主遇到这个问题,如果车子还在保修期内,那没什么争议,直接走保修,修好即可。如果说车主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车子的原厂保修已经过期了,有的车主觉得过期了,我找车行也不会给我免费修,加上自己语言交流可能不方便,我直接找一个第三方便宜的汽修店,自费花钱解决修好算了。
那有的车主会开到授权车行,跟服务部门争取一下,甚至有的车主已经做好功课、有备而来,查好这是通病,也有网上过了保修期、车行给免费修解决的这个案例。这个问题在内部车厂承认的缺陷清单内的话,即使原厂保修过期,绝大多数车行也会给免费维修、更换部件。但车行或者是车厂官方,不会主动联系通知车主。
所以,售后保障体系有一个模糊的灰色地带。我在美国不首选开美系车,无论是底特律三大还是特斯拉,因为这是他们法务部门本土作战的市场,他们可以一手遮天的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这并不是美国市场特有的现象。我们不非此即彼、二极管。这是任何国家或地区市场的政治正确,尤其是有自身汽车产业的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就像曾经欧美大厂在中国起诉中国山寨汽车外观设计败诉了;就像现在大家说,在中国开特斯拉出现问题,有媒体帮你曝光,开自主品牌车出现问题,会有人到家里、到你工作的地点找你谈话、删帖子、删视频一样;就像有的国家或地区找工作要找遵守劳动法的企业、首选外企是一个道理。
在美国,这种区别对待的汽车市场商业环境下,对外来品牌的苛刻甚至是恶意刁难,是会筛选、历练出优秀的汽车产品和服务的。事实也是如此:美系车除了皮卡、全尺寸SUV、肌肉车以外,在紧凑型、中型乘用车的市场,美系轿车、SUV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减少。说得直白点,美国当局的爹地妈咪给惯的——惯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逐渐失去竞争力。
美国的乘用车市场,日韩亚洲车企高歌猛进。我当然希望中国车企也进入美国市场,并顺利渡过难关、战胜挑战,在北美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我作为一个渺小的普通人,没有能力去唱衰或者唱兴,压根就没有这个影响力。有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可能受到一些教育或熏陶,把个人荣辱与集体组织形象高度捆绑,再把“可杀不可辱”的思想道德洁癖奉行为道德制高点,接收点信息,就上升定义到很大高度的宏大叙事。那我作为普通人,观察、思考和借力而行。
作为美国市场的购车者,借助美国更高的安全标准、更严格的企业监管制度、公平公正的法治也好,借助美国贸易霸权主义也好,来优化外来的汽车品牌为自己所用。
退一步讲,如果中国车按照美国标准进入美国市场,消费者还是不喜欢,也没关系。我之前发过一期视频:不喜欢的车也要研究。我不改变观众的喜好,没有让你去买你不喜欢的车。研究研究你不喜欢的车,是看能不能影响你喜欢的车的价格。符合美国标准的中国电车来了,你依旧可以继续买特斯拉,但特斯拉会比现在明显更便宜,对你也是有利的。
这才是消费者阶层容易做到的:借力而行,为己所用。消费者同阶级之间的内斗、内耗,是最遗憾的,也是上面最喜欢看到的。
---
这时候,支持中国汽车的人士——或者说爱国人士——不开心了:“张小车,你这是把中国车企往火坑里推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说不对。我在网上看到的是:“中国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中国人肯吃苦、能吃苦,有格局。”“如果没有美国的限制制裁,中国某某某车企到美国汽车市场大杀四方,丰田本田根本没活路。”还有很多言论说,中国车现在崛起了之后,丰田本田马上就要破产了。
我按照这些话进行逻辑推演:那大众、戴姆勒、丰田这些大厂,在美国市场吃了苦、受了委屈,最后都能坚强挺过来。这些苦难——在这些网友口中(我加定语了)——在这部分网友口中的中国车企和中国汽车人面前,这些苦难肯定也是能克服和战胜的。中国车把丰田、本田在美国汽车市场、在全世界汽车市场份额挤掉的日子,指日可待。
所以,视频的最后,两边皆大欢喜:对中国车有消极偏见的美国汽车消费者,看完视频之后,现在也想明白了;支持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朋友,也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更坚定自己的信仰与步伐。两边消费者和车迷为主的网友,大团结万岁了!
那矛盾点是把门美国市场的美国国家机构,和有顾虑、不进军美国市场的中国车企。这本身也是他们俩之间的事情。广大网友要做的就是多搞钱,多看张小车的视频。
我是张小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