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养护意见分歧!汽车销售员会下岗么?美国汽车消费/养车修车/消费观念

08:52

2025-07-13

大家好,这期视频跟大家聊一聊我最近跟身边熟人聚餐的经历。

饭桌上聊到了养车。熟人A曾经跟我说,自己常去原厂Dealer 4S店保养维修,比较贵,有的时候等待时间比较长,服务质量也一般。这次他的车该换变速箱油、火花塞、刹车盘片了,不想去Dealer了,问我有没有推荐的汽修店。

我接收到A的信息,他说的服务品质是跟品牌Dealer 4S店对标的,那价格和服务质量要比Dealer好一些即可。面谈比网上交流的好处就是,我可以观察到人的谈吐举止,甚至是他们车子的卫生状况、车况情况。A朋友对生活品质和养车服务相对来讲比较讲究,咨询我养车,我就会推荐按照原厂保养手册上要求的保养周期和项目来跟他交流。

第三方独立汽修店,我都推荐那种经验丰富、原厂机械师出来自立门户单干的,服务流程规范,也只使用原厂或OEM配件的,服务配件都有保修,休息区环境整洁、宽敞明亮,饮料零食、接送班车服务都到位的那种。这种店技能水平跟原厂Dealership一样,环境和服务人文关怀比品牌Dealer更好,总体价格比品牌Dealer要便宜10%到30%。

A这位熟人去了之后很满意、很开心。我们跟其他熟人朋友聚会的时候,饭桌上聊到修车养车,A跟大家说我推荐的那个汽修店不错,他说了一些项目价格比Dealer便宜。同一个饭桌上的熟人B直接就说:"A你冤大头,太贵了,被收割了,哪哪哪修车才是真便宜。"

B说的这个地方呢,我也知道。但结合我对B的了解和我对B的车况的观察,我也能够理解他对汽修店的期望和预期:只要车能修好,价格最低才是第一优先级,其他的都不要求。保养方式也是"没毛病就先这样开着,等坏了遇到故障了再说"。这也是一种养车方式。B如果问我,我会推荐比较接地气的汽修店,我也会迎合"有些保养项目即使不做,也不会给你抛锚在半路"。

但是,我不能把B去的汽修店推荐给A。如果我这样做,A在修好之后拿到车,看到车钥匙上的油污,看到方向盘和门板上的大黑手印子,听到员工之间的脏话和黄色笑话,这种服务品质和人文环境他不舒服会不开心,甚至心里边会责怪一下我:"虽然是挺便宜,但小车兄弟给我推荐这汽修店环境也太脏了,服务体验也太差了。"

那如果我把A去的汽修店推荐给B,B看到的估价单里边的原厂OEM配件价格和更高的工时费价格,完了,"张小车这孙子肯定是拿提成拿介绍费了,这修车单子里边张小车他丫的肯定赚我钱了。你别看他一天天网上人模狗样的,我早就看出来他是个道貌岸然的大骗子。别看我的车开到15万英里了,但点火不困难,开起来也不抖,根本都不需要换火花塞,张小车净乱推销我换这个换那个的。"

这还没算上维修方法的差异。比如一根管路接口坏了,你是粘合还是更换?是更换管路还是总成?是原厂配件还是售后市场配件?是新配件还是二手拆车配件?这么多变量维度,最后的价格会相差好几倍。

大家看现实生活中都有这种分歧,那何况网上。就我聊我的汉兰达养护成本那期,有网友说换空调空气滤芯那是智商钱,他说他都是自己拿出来抖一抖灰尘放回去即可,"张小车,你就是个臭修车的,骗观众多花钱呢。"

那就像现实中一个饭桌上,A、B两个熟人分别问我修车意见,我想让A和B分别都满意,我也有能力让A和B分别都满意。因为我会观察他们,然后在我的修车资源数据库里边分别为他们调取符合他们各自需求和期望的答案。这就是单独交流能回避很多观念矛盾冲突的原因,这也是互联网信息太通畅的弊端,会引发很多误解、争吵。

那频道里有很多留言问我养车修车意见和汽修店的推荐。我很想回复,我也很想帮,也都是免费义务的。但是我很难搞清楚网友的需求和期望。如果匹配推荐的汽修店不合适,又遇到了恰好这个网友性情中人,那我匹配的太高端了,那我就是跟汽修店一伙骗钱的;我匹配的太接地气了,我我又成抠抠搜搜臭屌丝穷loser了。那义务分享信息还被喷一顿,我也觉得挺没劲的。

所以大家看网上的汽车节目评测车的很多,尤其是评测新车,因为很大程度上都会回避这个问题。2年一换车的、8年一换车的可能都会买新车。但是聊我这种消费题材呢,就直接面对消费观念的冲突和矛盾,甚至是阶级矛盾,费力不讨好。如果说你谁都不想得罪,那只能不说话;如果说,就要说完整,所以一定要得罪人。

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不觉得销售员这个职位短期内会下岗。产品的客观信息,比如参数配置,这个发动机是多少马力、多少个气缸,这个电车是多少瓦的电池,加速是多少,续航是多少,这些客观数据在这个信息时代都可以轻松的获取查阅。但是情绪价值和人文关怀,以及对应的匹配,目前我个人觉得还是懂人的人做的比算法好,至少现在是这样。

那有人会说更智能算法更高级的AI可以替代。但我认为智能AI实现精准计算的前提一定是数据库里采集了你完整全面的个人信息,甚至隐私,比如学历、职业、家庭成员、消费记录、个人行踪轨迹、生活方式、居住社区等各种个人信息。为你在数据库建立好信息档案以后,才能够算出来精准的匹配。就像代替销售员对你察言观色、聊天,问你的职业,问你的兴趣爱好等等来对症下药。推销本质是一样的,一个是机器演算推算,一个是人的经验来判断推断。就看大家是喜欢自己的隐私信息挂在网络后台,算法计算,消费者客户端不用多说话,轻松就能够做到高效精准的匹配;还是说跟人对接伤脑筋,谈判周旋,但只有对接我们的人知道自己更详细的情况,看你更喜欢或接受哪一种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日常消费与服务行业众说纷纭才是该有的常态。如果舆论都倾向特定的方向,那是非常不正常而且危险的状态。我喜欢用餐饮行业来类比,因为我们中文群体的饮食方面是非常成熟的,各位食客也非常的包容。包容的本质是见多识广,各取所需。

谈到吃饭,好像很少有关于大排档和大酒楼、私房菜和连锁饭店之间的争吵,也很少有中餐各个菜系之间的PK输赢。因为大家都很理性的知道各自的利弊,菜品、服务、环境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各取所需,都好吃,都吃,换着吃,更没必要诋毁踩踏其他。

其实汽车买卖、养护维修这些也是服务行业。只是咱们中文群体,也包括广义的东亚国家的人,相比欧美接触汽车比较晚,接触的比较少,家庭汽车的普及率也没有美国高。买过或养过很多车的人占总人口比例比发达国家要少不少。在美国,平均每个人一生会拥有8.1台车;在美国,平均每一个驾驶证持有人有1.2台车。

大多数东亚、东欧、南美国家的车主当前的汽车生活还是在摸索试错阶段,难免会有一根筋这种比较极端化、标签化的情感倾向。无论是对汽车的品牌还是配件,或者说汽修店,用好了支持一辈子,踩雷了一生黑。

我做视频也有发现美食媒体的评论区他就是比汽车媒体的评论区要和谐友善很多,因为大家吃的方面比较专业、成熟,自然而然就包容了。多吃心里就有数了。车多买多开,多养护多维修,总之多接触,自然心态就好了。

OK,这期内容就是这些,随便跟大家聊聊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