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车有面子么?汽车社交属性在中美/东西方/种族民族/文化观念差异/慕强/谦卑

17:27

2025-09-27

大家好,欢迎回来。

在美国,炫富不看车指的是:当前市值15万美元以下的大部分车型,看不出财富经济状况。上一期我们聊了经济原因,没有看上一期的朋友可以去看上一期。这一期呢,分两个部分聊一聊文化原因:中国美国两边社会和人文文化的差异,造成我们对待车的心理差异。

第二部分,资产社区分化、经济条件差异与心理落差。炫富也好,炫穷也罢,本质要有强烈鲜明的对比。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历史悠久的国家,人们生活的社区基本按照资产阶层进行非常有边界化的分化,人们很少大跨度的跨越生活社区。在自己社区城市内,大家经济水平都差不多——左邻右舍,邻居比我有钱的也没有太富裕,比我穷的也没太穷,心里落差比较小。

在富裕社区,老李刚买了个宾利添越,刚想跟邻居老王显摆一下,发现老王新买了个劳斯莱斯库里南。在中产社区,孩子上学想跟同学秀一下:“老爸今天开新买的福特猛禽大皮卡送我来的”,发现隔壁班同学他爸买了个新的科尔维特。低收入社区,拿着政府救济的粮食券去领一袋面粉吧,到Food Bank发现门口停着自己家孩子同学家长的老破二手车,也在这领生活物资。

大家都差不多,你有我有全都有,你没有我没有全都没有,显示不出来你的优越感或者自卑感,心里平衡多了,就乏善可陈了,也少了很多争吵。想要通过明显的财富差异彰显财富优越感,得让老李把他的宾利开到贫困线以下的社区街道,开到自己日常完全不会接触的社区。那纯为了炫耀而去一趟,毫无意义,还可能很危险。

那在美国,大家可以去沃尔玛超市、Target超市、Whole Foods有机食品超市,你去停车场看一看,都停着什么车?都什么年限车况的车?有没有外伤?停车位地上有没有漏油的污渍?在相同的消费阶层,彼此的差距其实并不大。

那为什么在美国的中国超市停车场,有90年代老破车——车窗没玻璃,罩个塑料袋,油底壳漏油漏机油的车——同时也有最新款的保时捷911、劳斯莱斯库里南?同理,在韩国超市、越南超市、中东穆斯林超市也是同理。因为这都是按照种族分化的社区,经济水平就会有比较大的跨度,也会出现强烈的对比反差。不仅仅是汽车,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是对比强烈的、混在一起的。

美国居住社区按资产划分分明,这一点跟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共和国——我指的是新政权领导下的PRC,历史比较短(不是指中华民族那个历史,那可不短)。PRC的经济发展方向、各方面的政策制度变化很快,幅度也很大:今天这个主意,明天在这基础之上再加一个特色;今天跟谁好了,明天跟谁又不好了,后天可能又好了。大领导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谁谁谁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所以“紧紧跟party走”就说得通了。

但并不是各行各业大家都能紧紧的跟得上,结果就是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向着不同的方向而发展。加上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性的约束,以及人口数量密集程度,最终社会面呈现的就是:不同的资产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混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身边人与人之间经济条件差距展现的更加赤裸,是比美国更容易接触、体验到鲜明强烈的对比。有没有车开、开什么车,自然就成了攀比炫耀的谈资——当然,汽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了。

那比如说,我有一个同学在北京某著名高校的附属小学做班主任教师,他跟我说,一个班级里,老北京户口的子女、外来优秀人才引进家庭的子女、周边拆迁户的子女,全都混在一个班级教室。从家长到孩子,你看不惯我,我瞧不起你,大家在一起反差感很强。

我没有说美国贫富差距小——美国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但是人口密度比较小,不同的资产阶层相对中国,这个社区比较分散,边界感比较强。美国生活社区环境优点是人的体感幸福感比较高,缺点是如果不主动去探索了解舒适圈以外的世界,容易被奶头乐蒙蔽了双眼,失去很多机遇,严重容易盲目或极端的自信,甚至自我麻痹。中国生活社区环境优点是接触信息多、跨度大、看社会更全面清晰、更成熟;缺点就是容易精神焦虑、心理上容易嫌贫仇富、幸福感比较低,严重的容易爆发社会问题。

相比之下,有没有车、还开的车值多少钱,这都是生活中很小很小的部分了。

下面我们聊第三个部分:价值观文化差异——车主选择性展示自己的车。中国有句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相信大家都好理解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到,美国很多人在不同场合、见不同人开不同的车呢?《人民的名义》里,玉良书记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张小车现在说:“不利于团结的车不要开”。

我在美国2015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福特OEM一级供应商做机械设计。那行政、设计办公室和样品加工车间呢,都在一个建筑园区里。我工作的职能会同时接触到加工车间的工人和技术领导,以及总裁。总裁上下班开一台一到两年车龄的福特探险者Sport,当年新车售价呢,4万美元左右(15年的时候新车折扣了也比较大,二手车贬值也多,当然美系车一直都是如此),总裁的车市值3万美元出头吧。那样品加工车间工人开旧一点的二手车居多,美系轿车、SUV、皮卡都有,市值1到2万美元左右。那工人和老板之间,这个车价它没有太大的差距。工人攒钱,少抽几包烟、少喝几次酒,开个3-4万美元的车也不难实现。

但是有一次我记得非常清楚,福特主机厂客户要来我们这家供应商开会,我们总裁可能这个行程没安排好,或者把这事给忘了,没回家换车,在外钓完鱼直接赶回公司见的客户——他开着林肯领航员,拖着大游艇直接来公司了。加工车间工人看到后,完了,受刺激了,心态崩了,马上就开始翻旧账:“上次那几月几日,行政和研发部门都放假,我们车间都没放假,老板他丫的肯定开这个大船钓鱼去了!”另外一个工人搭话开玩笑说:“咱得努力啊,这样老板才能换一个更长的拖车,拖更大的船,钓更大的鱼啊!”我当时的老板,就是把不利于团结的车开到了公司。

那我毕业后,在一家车企主机厂做产品工程师,身边很多同事——包括工程师或者组长、项目经理——上下班开公司品牌的配车,或者说用员工折扣租一个自家品牌的车,或者开一个本公司品牌的老二手车。在公司,满嘴都是“咱们公司牌的车最棒了!We are awesome! We are great!”表达自己的雇主忠诚度就完事了。真喜欢车的工程师、项目经理,知道什么车好开好玩,下班后自己回家玩去——他们自己车库里边,保时捷、GTR、NSX、宝马M、奔驰AMG、科尔维特、蝰蛇、野马眼镜蛇,那全是这些有特色的车。周末兜风或者赛道活动日,跟情投意合的车友、车迷们一起玩,上班不开,也少给同事展示这东西。

记得当时有在中文员工微信群里边,有一个上点岁数老华人同事说自己组里的美国同事都开美国车,美国车最好了。这些人跟同事的接触只有上班这一个场合,这帮老华人也不玩车呀!这些老华人如果周末也去Pontiac M1赛道活动日,你看看你那些老美同事都开什么车来的?是马自达、斯巴鲁、保时捷、宝马,还是上班时候你看到的迈锐宝、科鲁兹?

那当你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身份接触同一个人的时候,你马上就有对比。汽车只是其中交通方面,如果只是一个场景下看到这个人的其中一面,你自己又入戏太深——比如夸领导或者企业家:“他都开普通品牌的代步车,非常亲民”——说明奏效了。这帮人就利用他人以貌取人、以车取人的标准,让有这种评判标准的人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发自内心的推断出他想让你觉得的样子。

老美的政客、商人,他们伪善表演是一种很高情商的游说和引导,比有的国家天天给你贴标语、喊口号、开大会让你学习记笔记、讲觉悟和服从,在人性的接受度上奏效多了——老美这招更聪明。

那可能有人说:“咱们聊的是能不能通过车看车主的经济实力吗?你怎么说这些呢?”正是聊到一些为人处事的伪装和表演,而且在美国,中产以上尤其是精英阶层非常普遍,车又是道具之一。很多大企业家、大老板也跟中产伪装的——平日里在中产社区、工薪阶层面前开个普通车,跟中产一起吃披萨、啃汉堡;回家车库里超跑、豪车,吃山珍海味、吃有机绿色食品。所以说,美国单从一个汽车道具上,很难推断出车主的经济实力的。

那我在贫困社区或者说郊区农村,开一个市值3-5千美元的05年雷克萨斯ES 330,我穿着磨掉色的裤子、带着晒褪色的帽子,我这形象往你这一立——那你看到这样一个人,你不知道这是张小车,你没看过张小车的视频,你觉得我像年收入多少的呢?

那现在切换到以我接触到的、来自中国、韩国、印度、东南亚为主的东亚国家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东欧、中东尤其是穆斯林国家。这些国家或这类文明中,普遍慕强心理的比例和侧重比较大——有实力就要展现出来,不展现出来就等于展示不出来,就等于没实力,就难获得尊重。跟这种价值观的人,我放低姿态、礼貌客气、亲近他们,反而会被他们觉得你混的不成功、你在巴结,因为你表现的不硬气、不霸气。

因为这些国家或民族啊,他们的权贵统治阶级自古以来表现的都是高高在上的、脱离凡夫俗辈的。子民们世世代代也这样接受信息和被教化的,并表达服从与尊敬的,自然很喜欢用身边的一切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以获得所在社区的尊重和地位——这其中就包括汽车。同理,也会用这样的标准去看待、审视他人。我们是不是常听过人说:“不穿金戴银、不打扮好、不开个好车出去见人,会被瞧不起呢?”就是这样标准的人多了,聚集在了一起,自然就形成了社会标准,在此基础之上传承下去,就形成了民族文化。

我也接触过一些从大陆或台湾来美国的人,原本只是交流一个很简单、平常的事情,他们会先铺垫一些自己仕途事业多么优秀、多大成就——跟我们讨论的内容都没有关系的。一开始我还挺纳闷:“你问我什么就回答什么呗,我不知道的我也直说,这个扯东扯西的都对不上。”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种人基本来自这个人群的文化圈,比较现实、势利。这些人会通过对方的综合实力来决定给予对方什么样的态度——你成功、厉害些,就对你尊重、耐心一些;你凡夫俗辈,就对你冷漠一些。他们是怕我瞧不起他们,进而不分享信息,而先要展示自己的成就。

这类人群倾向用物质来为自己获得尊严和面子,当然其中也包括汽车。当然这只是结果,究其原因呢,可以再细化两类:第一类人是主观上认同这种价值观,发自内心觉得车能代表个人财富实力;第二类人是主观不认同,但是受环境影响而妥协——本性上认为车看不出财富实力,但所在社会人文环境就看这个,那咱也开个豪车吧,出门办事方便、效率高,不费口舌,懒得废话解释。那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就像看到马路上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人性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照驱使我非常想上前搀扶他,但想到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算了,就当我没看到——那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的时候是与人性相悖的。相反,跟谦和、放低姿态的人交往,你如果炫耀还可能起反作用呢,那对方觉得你浮夸、浮躁、不踏实、作秀、吹牛、不靠谱。

我喜欢接触不一样的观念和思维,这种碰撞还是挺有意思的。我在这自己叨叨这些,但是我也不了解屏幕后的观众,肯定什么样观念的人都有,你们自己对号入座就行。

回到慕强心理,这个也体现在对权贵的逆来顺受——因为自己畏惧又崇拜权贵,并渴望成为权贵,也常常抽身出自己的位置,站在权贵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就大业,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一点,跟西方个人价值为主的价值观、现实利益观有很大区别。

还是员工和老板的例子:这种标准价值观下,工人觉得跟有经济实力、开豪车的老板干,自己也会成功,有美好的希望和寄托,仰慕老板在自己面前的经济实力,不仅不反感,反而心生崇拜,甚至会说服自己或身边的人:辛苦只是当下暂时的,要服从、隐忍。与相对比较注重个人现实价值的西方职场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当下个人的劳动成本和收入权衡一计算,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啊,法治保护、劳务契约,你别欠我钱就完事了;你给我画饼我也不吃,更别说教恶心我;给我搞急了,我撂摊子、罢工游行不干了。

不过,现在东亚国家年轻人也有点这个趋势,只是没有欧美那么反抗,选择躺平。躺平不一定是不上进,也会是对社会一种无奈和无力感。

我个人的经历是:跟中国、印度、韩国人做买卖交易,得吹牛,得把自己包装的非常厉害、非常优秀,他们才能高看你,觉得是跟强者打交道;跟老美做买卖交易,得做到跟对方差不多的姿态,才能获得亲切感、认同感——高高在上,反而有这种脱节感。反过来,跟东亚人太谦虚、谦卑,他们瞧不起你;但跟老美表现处于弱者、弱势,得到同情和帮助的比例呢,明显比东亚人更多、概率更大。这个是我个人单方面的一点点经历,仅供参考。

这种文化差异在汽车广告营销上也可以得到体现。同样一款车的宣传广告,东亚国家市场的消费者更认可和看重明星代言;美国市场更适合聘用与目标消费群体车主相似的普通面孔来做广告演员。我常常见到某些中国的广告:某个外国领导人也开这个车了,某个明星或者企业家、或者说竞标车企也买这个车了——这款车受到了世界权贵阶级、精英强者的认可,说明好,我也买,我买了我跟他们英雄所见略同。这就是有慕强心理的人获得满足感与价值感的方式之一。

那欧美国家的汽车宣传,目标消费者就看自己花钱后的性价比——花多少钱,拿到什么产品和服务,适不适合自己。至于大老板、大明星买这车,他跟我没关系——他们赚多少钱,我赚多少钱?同样买一台车,试错成本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喜欢这车,那拍完宣传片之后,就像我扔掉尝了一口不爱吃零食一样,就不开了;我如果没做好决策,修车或者说折价赔的几千、上万甚至几万美元,那可是我自己的辛苦钱呐,我的钱来的可比他们难多了——非常现实的思考方式。

所以在美国投放汽车广告,整个好莱坞明星代言,对南美、东亚、东欧、中东新移民可能有点效果,但对绝大多数的本土消费者,达不到提高销量的效果。美国几代人开了上百年汽车了,购车者已经不吃这一套了,心中毫无波澜,非常现实的麻了。

在美国这种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亚裔群体呢,占到美国总人口数的7%左右——不仅是中日韩、东南亚,还包括印度、美属岛屿等等。各个种族内部还会保留着自身的文化,可能有时候会按照自己的标准,理解不了美国社会面其他种族的用车观念:“美国大老板怎么开这么便宜的车呀?”“那美国这老人,甚至是当年二战打日本的退役老兵,怎么还开个日本车呀?”“谁谁谁买这么贵的车,是为了充面子吗?”“开这么好的车一定很有钱吧?”

可能大老板只想让你看到他的廉价车,不想让你知道他还有更好的车;也可能他真的对车不太感兴趣,没给车上花很多钱。老人或者老兵可能只是单纯行动不方便,尽量少因为汽车故障往返修理厂,就买了一个故障比较低的普通代步车,买个日系车。那买豪华车、性能车的车主很多,他自己喜欢这个车,开着开心,也不是为了面子或给谁看的,因为他的圈子就不看这个东西——可能只有你看。

开一台豪华品牌车,贷款也能开得上,准新车贬值幅度又大。所以说,从一个人开的车判断他的经济条件,站在客观角度上来讲,一点都不准。很多评判标准呢,只是这个当事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OK,这一期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