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0%关税,中国汽车来美国也不会很便宜—汽车市场/贸易/价格/中国汽车/美国市场/关税

16:53

2025-04-12

别做梦了!

即使美国对中国汽车出口零关税,中国市场的汽车来到美国市场,亦是美国的价格。

大家好,我在网上,包括我自己的频道以及其他讨论中美汽车市场价格的相关视频,文章下,常常看到类似的评论:“如果美国没有对中国汽车贸易霸权,中国市面上15万人民币左右的汽车,卖到美国市场卖2万美元,肯定会‘大杀四方’,让美国市场现在那些配置低,价格高的汽车都被卷死。”

这一期呢,我们就从汽车产品、市场商业以及人性文化三个方面来聊一聊,为什么有的网友会写出这种评论,以及为什么我说就算美国对中国汽车出口免关税、零关税,中国市场的汽车来了美国市场,定价还是美国的价格。

第一,汽车产品。

大家觉得,一台新车的原厂建议零售价是如何定制的呢?有哪些组成部分呢?大多数人会说外观内饰、动力总成、技术参数、舒适豪华配置等等,以及这些对应的设计研发成本、原材料成本、加工设备成本、人工物流成本和对应各个环节的供应商、车厂利润等等。没错,但这些依旧是围绕这台车的实体部分,这些只占到新车定价的2/3,甚至连2/3都不到。

剩下的1/3,或者说大于1/3,主要来自于服务和运营成本。我列举一些跟每位汽车消费者利益切身相关的售后保修服务。新车的销售,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无论保养是否频繁,新车的销售都带着售后保修服务,对应的也有免费的道路救援服务。保修期内的车子发生机械电子故障的问题,免费拖车到品牌车行进行免费的维修和配件更换。这种服务,是由分布在所在市场中的授权网点来完成的。只有极个别疑难杂症的车,才需要返厂维修,或者说车厂派工程师到品牌车行亲自检查。

有些车厂的服务网点是加盟形式,有些是自营模式。无论哪种模式,保修期内的维修工时费和配件成本,都要车厂报销。修车机械师和拖车司机的工时费、工资待遇,都是美国市场本土汽车维修行业的劳动力薪资待遇标准。此外,还有销售业务、配件业务对应的从业者,他们的薪资待遇、雇佣成本,店面商铺、车间及设备养护等一切运营成本,都以所在市场本地成本为准,算入到美国市场的新车销售价格。

除此之外,美国市场任何新车都捆绑着柠檬法的法律保护,保障消费者如果买到残次品车,可以获得相应的原价退车权益。任何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都有次品率,再精湛的工艺、再精细的管理也避免不了次品,主要是看如何解决。美国这边的做法是,消费者买到残次品车,车厂原价购回这台车,消费者这边呢,相当于白开了一段时间,车主只支付这一段时间的汽车保险和加油充电的费用,就不会因为跟消费者谈判沟通、拉扯,网上或者社会面舆论发酵,对品牌造成不良影响。

不像有的国家市场,消费者维权比较困难,维权车主组建聊天群,到展厅拉条幅,借助互联网发声,通过舆论才能获得关注。对应就是吃瓜群众看热闹,你一言我一语,客观的偏激的都得来整两句。车企再发几个律师函,美国这边就是谁也别闹,遇到残次品车直接全款退车退钱,全额退款后,消费者自然就没脾气了,也不会闹了,也没有人来看热闹了。把残次品车修好后,流入二手车市场出售,降低经济损失。

所以我们在美国的二手车市场里能看到很多title上写的是lemon buyback这种属性。这一系列的法务成本、维修成本以及相关的运营成本,全都打入下一年的新车车价。很多人说美国汽车消费“正规、文明、规范”,那我可以这样说,其实大家已经付过费用了,可以理解成高端的消费,高端的服务,多花钱来享受所谓的正规、文明、规范。

不用废话,直接拿钱的汽车市场法务退车服务。这可以解释欧美豪华品牌的旗舰车型,比如宝马X7、奔驰GLS,以及路虎揽胜、阿尔法·罗密欧等,这些车保修期一过,二手车价格贬值一半,甚至超过一半,因为这些车高成本的保修和原厂回购,这部分服务已经到期了。脱离了这些,二手车自然便宜。

美国市场在售的车,假如消费者不要保修,不要柠檬法,买定离手,一锤子买卖,新车3-4年内出问题,我也不找原厂,那车价直接就能降低至少30%。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或者说,让参与这部分工作的美国员工拿对应的中国薪资待遇,那车价才有机会跟中国市场的价格不相上下。

除此之外,车企的广告费也要打入车价,也是美国商业广告的运营成本。大家看这个财报,2023年,美国通用汽车在广告上花费了36亿美元,其中有29亿美元花在了美国市场。2023年,GM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卖出260万台车。大家算一算,平均一台车的广告费就有1,115美元,折算成人民币都8,000人民币了。

这260万台车里边,还有很多是商业采购fleet sale,比如雪佛兰express这种特种车、工具车,像2023年新改款的那些乘用车,每台车新车定价里都不止1到2千美元费用是广告费了。新入局市场的车企,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互联网的自媒体,亦或是网络水军,你不投资广告,曝光率就抢不过GM这种老钱氪金玩家。

特斯拉的马斯克不想花这份钱,又想达到广告的效果,自己和粉丝为特斯拉代言,企业想少花钱多赚钱,就要亲自上阵,亲力亲为。除此之外,无论是美国车、日本车进入中国,还是中国车卖到澳洲、欧洲,都是要符合所在市场的法规。工程技术上的调整需要成本,整改好后,合规以后准入市场的许可资质,这些都要花钱认证。

比如我在美系车企,就参与过美国车卖到中国获取中国3C认证的工作,这都是要花钱的,这些都要打入新车价格里面。汽车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跟国际和本土的法规政策、准入门槛和对应的运营成本都有很大的关系。所在市场的商务部、劳工部、环境保护署、交通部等政府机构,要调控,车企根据市场运营成本、销售配额也要分配车源。

车价的组成不仅仅是你眼前看到的那一台汽车实体,汽车的销售不是你去沈阳五爱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批发了几箱丝袜,来到美国跳蚤市场就能摆摊,就能加5倍的价格,卖给不会网购的墨西哥大妹子。很多网友巴不得中国市场上物美价廉的新车,赶快送上大轮船,直接运到美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美国汽车消费者,心情可以理解,我也非常期待,但是呢,没有那么简单。

OK,第一大方面新车车价构成呢,就说这么多。下面我们聊一聊市场商业层面。

我不知道各位观众或听众有没有做过生意,一款商品的定价是以能卖到的最高价格来定价的,而不是很多网友理解的按照特定的利润比例来定价,够赚即可。逐利是商人的本质,在法律底线之上,不必期望商人在买卖关系中对消费者有任何慈善、人道上的设想或自我感动。

咱再用美国的特斯拉举个例子。2022年新车价格高位的时候,我说车价高,等一等,不反对特斯拉产品和企业上的成功,只是定价价格有点高。很多网友来说,马斯克的工厂全自动化,无人工厂,车身用的是一体铸造技术,电车部件少,成本低,加上厂家直销销售渠道,运营成本低,马斯克已经把车价打下来了。你张小车还在这说车价高,你是买不起特斯拉,酸特斯拉,拖时代后腿。

那汽车制造业与消费者之间是有信息差的。我是站在汽车制造业的从业者角度,看配置、采购单价,来得出这个车价高的结论。大多数消费者他不在汽车制造业,只能通过社会面的信息、舆论宣传或者说新闻风评来判断。

马斯克造车成本高低和卖给消费者的价格高低,这是两个环节,两个码事。我列举AB两个模型,大家想想看。A模型都卖5万美元的车,别人成本是45,000,我的成本是4万,只要我的产品力和营销能让人花5万买单,买我的车,那我也卖5万。B模型都卖5万美元的车,别人成本是45,000,我的成本控制在了4万,那我也赚相似的利润率,我卖45,000吧,把价格打下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买我的。

大家觉得A和B,哪一个是商人、资本家会选择的?如果一定要对应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汽车企业和市场环境,AB哪个是美国,哪个是中国呢?有的网友默认B模型制造方成本低,自然而然就会过渡到给消费者的价格好。那根据我在美国的经历和观察,至少在美国车企是不成立的。我在中美两国都是消费者,这个没问题,我本人也是汽车行业的制造业从业者。

我个人的观点是,A是美国车企,B是中国车企。老美是来搞钱的,不是跟你玩价格战的。卷不过我就不做,就像福特退出北美轿车市场一样,绝不做透支自己健康快乐,又少赚甚至赔钱的买卖。

你说车价高的时候,替马斯克宣传成本低的网友,是不是把自己生存环境下的B模式,直接套用在了美国车企的A模式上?思考问题了。

那最近特斯拉官方一直在降价,赛博皮卡从2023年底的13万15万美元,现在抵税后最低起步价63,000美元都不到,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价格已经减少了6-7万美元。我想说的是,汽车这种贬值的消费品,别着急,不是酸他,也不是否定他的技术能力。只是马斯克和特斯拉这种网红属性的品牌等热度降一降,价格泡沫破一破,消费者更划算。同理,特斯拉粉丝情绪高涨狂热喜爱的时候,马斯克也不会给你实实在在的实惠,赚的就是这份钱。车买了还能替品牌做广告,喷一喷张小车这种自媒体,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要不然说马斯克是世界首富呢,当之无愧。产品营销、情绪价值营销、借力而行,样样厉害。都不用说世界首富,一个省一个州一个市级别的首富,能通过降低成本,造福消费者来聚集资本,达到首富位置吗?

不懂汽车行业、不懂汽车工程,亦可类比,看明白吧。我倒手一台二手车的时候都知道,这台车市场价格是12,000美元,拍卖行商业成交价是9,000美元,我找到私人资源,7,000美元收来了。我卖的时候还是报价12,000美元,不会因为我的成本低了2,000,而标价低2,000,低到1万美元。这才是我观察学习的,大部分商人的做法。

网上大家吐槽的丰田本田,之所以还能保持手机价,也不是因为能以这个价卖出,而是卖这个价,造车成本省下来的钱是自己多赚的,而不是造福消费者的。各位想明白没有?无论是马斯克还是丰田章男,他们都是商人。他们可能在社会面做一些慈善项目,但不要期望商人对消费者有恩惠。

你崇拜哪个车企领导,喜欢哪款车,支持购买就OK了。觉得车企给你福利了,大可不必。但这句话,在美国中国两种市场环境下也有差异,那就是对应的企业利益资源分配。

在中美两国汽车企业也有差别。第一,利润的优先级是服务董事会和投资人,这个两边没有差异。第二,利益的优先级,美国是服务打工从业者,中国是服务消费者;最后一级利益,美国才轮到了消费者,中国才轮到打工人从业者。

这也能解释网上夸中国车物美价廉的,更多是以消费者角色利益来讲的;而对美国汽车行业引以为豪的,绝大多数都是薪资待遇丰厚的美国汽车从业者。

所以我说,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即使所谓信仰支持的奉献与牺牲,哪怕不图物质利益,内心也会期望索取到价值感、荣誉感来作为回报的,因为这是人性。只要是人,就会符合人性,跟他是哪国人、皮肤、眼睛、头发什么颜色没有关系。

所赞扬、夸耀的内容,本质是建立在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的基础之上。有一部分人,在用他人的奉献牺牲来赢取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比如说,网上夸中国车物美价廉的那些网友,让他们或他们的子女去中国车企打螺丝、做工程师、技术员,做行政管理,上个班,再问问他们的福利待遇。我指的是单位劳动时间的成本与回报比例,问问他们每天要工作多少个小时,站立多少个小时,中午食堂吃什么,打水要不要小跑,上厕所是否被计时,下班后聊不聊工作,还是一直工作到快睡觉的时间。

汽车产品物美价廉,客观事实没有争议,但是以什么为代价,心里要有数。每个人在同一个社会,既是谋生的劳动者,也是花钱的消费者,这话肯定没有毛病。这两者的收入和消费在不同环境,可能有比例上的差距,但基本上都是同步水涨船高的。

我往返中美两边的汽车制造业,同行同学也都是干这个的,个人也驾驶体验两个市场的车型,观察两边的汽车市场。不是说替哪一边说话,各自环境都是同步的。在美国也是,我们工作节奏辛苦程度相对中国大陆要轻松很多。同理,我们也很难要求美国汽车工程师、生产线工人在轻松快乐高收入工作的同时,又严谨认真地造好每一款车,而且要配置丰富、价格便宜。这种既要又要,基本在哪一边都做不到。

OK,最后总结一下:就算零关税,中国汽车到了美国市场,也会是美国的价格。因为价格很大一部分构成是汽车实体以外的服务,运营成本要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计算。即使成本降到很低,但对于盈利为第一优先级的企业,也会定价在能卖得出的最高价格。

比如说,跟美国市场相似配置的新车4万美元,中国自主品牌中国生产的车售价3万美元,就能保证可观的盈利利益了。但是,也会标价38,000美元到42,000美元,通过后续的折扣,或者说强制消费来上下微调价格,因为这就是美国汽车市场的购买力。

所以,那些指望中国汽车在中国市场价格直接换算汇率,加个运费就等于美国市场价格的网友,别想了,即使零关税也做不到。中国车企出海赚外汇,赚的就是这份利润。被你一句“中国汽车强大,出海低价大杀四方”,直接给车企利润干没了一大截,借着中国车企劳动人民的汗水,让你脸上长光过嘴瘾,牺牲别人的里子成全自己的面子吗?

那我作为消费者,无论我在哪,我都希望自己的购买力强大,市场里的商品物美价廉、选择多,但很多事情的本质并不是按照消费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OK,这一期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