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炫富不看车?能根据车看出车主财富水平么?汽车/社会/文化/消费/经济
09:57
2025-09-20
大家好。
我看网上很多视频或者帖子说:“美国人评判财富实力不看开什么车。”但其实这是一个结果现象,不是根本原因。通过我的经历和观察,造成这种结果的本质是:在不了解其他方面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个人开什么车,看不出来他的经济实力。
那分为上下两期,以这个切入点,来分析一下美国汽车市场与社会环境,以及对应的人们的心理。我没有吹美国这边人什么思想境界、觉悟有多高,我也没吹他们做人有水平。只要是人,就会有攀比、嫉妒、虚荣这些心理,因为这是人性。评判个人财富不看车的原因,就是单纯的——看不出来。
当然,如果有一人开一台帕加尼、柯尼塞格,或者是奔驰300SL(gullwing),嗯,那绝对是能通过汽车展示个人经济实力的。所以说,这里我想给车加一个限定条件:车龄20岁以内、当前市值15万美元以下的车(不是新车价值啊,是市值15万美元以下的车)。这能覆盖大街上的绝大多数的乘用私家车了,也排除了大多数的古董车。基本看不出车主的财富情况。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聊,这一期聊第一方面,下一期聊第二、第三方面。其实下一期更贴近人与社会以及心理文化:
1. 车辆的易获取性:新车价格相对收入、二手车贬值幅度相对收入与贷款门槛;
2. 资产社区分化:经济条件差异与心理落差;
3. 车主选择性展示自己的车:不同场合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车的人,也有对车不感兴趣的人。
那这一期聊第一:车辆的易获取性。
先说新车价格相对收入。美国一台2025款的全新丰田凯美瑞LE,新车起步价是28,000美元。那市场中现车出厂价呢,基本集中在28,500-31,000美元(还有1-2K小折扣)。一台2025的BMW X5后驱起步价呢,是66,300美元。市场中带选配的现车出厂价呢,基本都在7万美元左右(还有几千折扣)。那汽车消费税在0%到10%以上,大部分地区呢,是6%-8%左右。
跟中国市场的车价相比,除了大排量进口车,绝大多数本土化的车型,还是中国的车价在计算汇率后更低。当然配置和工程标准呢,也有差异。
2024年,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是77,540美元。相对消费者收入购买力来讲,还是美国收入下,购车或换车更容易实现一些。35,000美元的混动2.5升丰田凯美瑞“张小车”,在美国谋生,一年能买两三台。不改变我的出身背景、学历资历、社会资源的条件下,15万人民币的2.0混动凯美瑞“张小车”,在中国大陆谋生,一年最多买一台。
车便宜的地方,普通人赚钱也比较难;赚钱容易的地方,车价也会高。道理是这么说,具体的通胀通缩比例差异呢,还是有一些区别,也因人而异。
那二手车的贬值幅度。比如你在一次活动或饭局,饭局结束的时候,你看到他开了一台2022款左右的奔驰GLC,有AMG套件,很漂亮;你看到另外一个朋友开了一台2022款左右的本田CR-V。你觉得他俩谁有钱?你能看出来吗?甚至连谁的车更贵、更便宜,都不一定看得出来吧。
美国市场除了丰田、本田、雷克萨斯,绝大多数的车的二手车贬值幅度都很大。加上车的外观车况保持的比较干净,同一代近几年的车型,在没有设计改变的条件下,仅仅通过车型和外观,很难看出车的市场价值。
现实中,也没有人说看身边的人开什么车,会像二手车贩子收车一样:“我把你VIN码给要来,我去买一个历史记录、事故记录,我看一看,我查一查你这车当前里程。”也不会像二手车贩子收车估价一样。所以说基本上大家只通过品牌型号、外观去评估他人的代步车市场价值,是非常不准确的。再以此推断车主的经济实力,那更是非常失真的。
这还没算上title属性呢。假如你在饭局上认识两个新人,一个人开的是最新一代的lemon title(残次品返厂)的奔驰S,一个人开的是刚买的24年的库存丰田新车汉兰达,都是白色的,停在你面前。只看车型,你觉得他俩谁买的车更贵?谁看起来更像成功人士呢?
大家想,连车的价格都很难看出来,仅仅通过一个车来推断车主人的经济实力,那就更难了。这还没算上汽车支出占个人理财的比例。同样全款买一台车,有的人花了手里现金流的5%,有的人花了30%,有的人花了自己现金积蓄的75%,只交了一部分首付,还贷款几万美元。这三个人在你面前都开同样一台车。
那说到这第三个影响因素——贷款,那组合就更多了。贷款买同一款车,不同人的经济条件、财务规划对应的贷款方案和偿还能力、偿还压力,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量力而行,有的人砸锅卖铁也要上,透支自己的时间和身心健康,再多打一份工也要开上这个车。
而美国作为典型的消费主义市场,各种刺激贷款政策让汽车贷款的门槛非常低。我说的是汽车贷款申请人获得批准、办下来贷款、能把车开走的这个门槛非常低。我没有说需要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要付的少。我希望我说清楚了。信用分数差的人,也能贷款开上比较贵的车——签高利贷就行。
所以说,单纯通过一个人开什么车来看经济实力,非常不准。
当一个消费品的经济门槛比较高,相对自身经济实力比较难实现的时候,那消费者就会给予很高的期望和重视,也会很纠结犹豫。同时,也会在意他人对自己购车选择的评价,患得患失,极度追求鱼和熊掌的兼得,言论上也会更维护自己的选择,甚至贬损与自己不同的选择。那这就是人性。这也是汽车媒体评论区、车型、品牌阵营吵来吵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用我在中国大陆生活的经历来列举。90年代初,家用电器都能用来炫富的。先从炫有没有,再到炫有多少。一开始炫买电视,从黑白的换成了彩色的,跟邻居们炫一下;后来秀买冰箱、秀装空调了;再到后来炫耀甚至攀比彩电屏幕有多大、冰箱门有多大。住宅小区里,一来送家电的,街坊邻居都围上来,看看是谁家买的,议论纷纷。
现在,没怎么见到谁用冰箱彩电炫富的了。现在也没怎么见到或听到谁到别人家里边做客,因为你这电视机不是最新款的、因为你家冰箱不是对开门的、因为你家冰箱门上没有屏幕,来嘲讽这家人很贫穷;或者因为谁家新买了个大电视,就夸人家发大财赚大钱了。好像,也没人因为买不同牌子型号的冰箱、彩电、空调来吵来吵去了。
到2010年左右,几千人民币的一台手机、数码照相机、DV摄影机,也能用来彰显财富状况。但现在随着数码产品的更新周期变快、成本降低,新的、二手的、翻新的也越来越便宜,金融服务的丰富让电子产品也可以分期支付。现在也几乎见不到有人用手机、数码产品来攀比财富状况了。聊手机也是还原到产品本身和使用感受的分享。
那总结一下:虽然贫富差距一直都有,但是像中国的数码产品、美国的汽车这些消费品,即使是旗舰新产品,即使大家不一定能全款都买得起,但是自己能使用得上这个标准,还是很容易实现的。看表面拉不开距离的,而且看不透,自然就没有人盯着这个比来比去了。
所以有的人是不是总把“我自己是第一任车主”、“我当年买的可是新车呀”、“我可是全款买的”把这些话挂在嘴边,逢人就说。因为汽车更新迭代和贬值很快,贷款门槛又很低,如果不说出来、不反复强调,那真的彰显不出来。
那当汽车是普通成年人很平常的消费品的时候,大家看待它的时候也会平常心态,还原到商品本身。就像我们聊车:你这车开着舒服不?操控怎么样?故障问题多不多?养护贵不贵?开几年贬值保值什么情况?等等。聊手机交流:用这个手机打游戏卡不卡?拍照拍视频效果怎么样?就没有人去扯开这款车、用这款手机算不算有钱人、算不算有身份有地位了。
那如果你真的想看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咱就实事求是,打破资产情况信息差,走背景调查渠道——免费的、收费的、直接查的、第三方的全都有。网络信息时代,大家的财务状况在网上都是透明裸奔的。资产有多少、负债有多少,一个姓名或者一个实名注册的电话号,马上就能查到。还看一个车来评判人的经济状况吗?
那我买二手车,我看到私人卖车广告我都知道来一个简单免费的背景调查,查一下对方名下有没有汽车相关生意,或者是否在汽车经销商工作。这卖家到底是车贩子还是车主,卖家自己说没有用,我5分钟就能查到。车不错价格不错,我就继续陪你“演戏”。
在资产情况信息差打破之后,表面上这些都是“上装表演”,都是浮云。用汽车包装自己的人,也只能在同样只看表面包装的人身上奏效。如果对方早就对你知根知底,比如说你们要聊点生意、谈点大事,对方提前做功课调查完你了,你再拿个车去充面子,包括其他方面的吹牛,还弄巧成拙。
OK,这一期的内容就是这些,聊了些经济因素。下一期聊社会、民族文化方面的因素,一定要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