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遥遥领先了么?称霸世界了吗?中国汽车制造业/自主品牌/燃油车/电动车/产业升级/汽车行业
36:33
2025-08-30
咱们频道聊过很多买车经验技巧,那些是站在消费者利益最大角度。我也分享过一些汽车制造业、服务行业的职场经历,那个是站在从业者、打工人的角度。
这一期,我们站在企业角度,以企业利益为最高优先级,聊一聊中国车企——指的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强大了吗?也能搞清楚为什么中国大力发展电动车产业。在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层面都有涉及,都是相辅相成的。
先说结论:以电动汽车为主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正在强大,但距离“强大”呢,还有一段距离。
这观点一出,这视频没法看了:“张小车你屁股歪了,给洋人跪久了,站不起来了!”“一看就是很多年没有回国的老公知、老高华了!”“中国电车现在这么多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中国电车配置这么丰富、物美价廉,早就站起来了!”“做视频?这香蕉人、润人、舔欧美的慕洋犬!”“张小车你这水平就别聊车了,好好刷你的盘子吧!”“在美国等着吃花生米,家里等着被0元购吧!”
好了,情绪宣泄完了,解决了心情,接下来我们聊事情。
我这期视频不是跟你聊阵营的。无论是想听“中国车企强大厉害”,还是想看“中国车企笑话”的,这些人的水平都太低了。小粉红和红脖子,这都是一类人。我们来聊车企与行业发展进程的。
说中国电车高性价比的网友说的对。我说:但正是因为产品的物美价廉,才说明中国车企还没做到强大。这怎么回事呢?那我们的主题是“车企强大”,不是“消费者强大”,从业者、打工人强大现在更是没有做到。
那有的朋友口中的“企业对消费者有利,是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我说:这是产能与经济市场环境的综合结果。这种表达呢,也是特定经济体制环境下的谋生之道之一。
任何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利润收益永远是第一优先级、第一追求。这一点呢,我非常喜欢余承东的真诚发言:“哦是的,华为也考核利润。但但我如果没有利润,我企业活不下来。但是呢我可能先舍弃了利润,但我我把体验和质量和体验做好了以后,后来是消费者慢慢认可了东西了,我产品会产生溢价。你相信所以最后还是会…还是会回来。对,还是会回来。即便宁可吃吃眼前亏,吃小亏赚大便宜。”
他把应该对投资者说的话,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让广大消费者听到,一点没把我们当外人,非常真诚的民族企业家。比西方那些内心高举消费主义、通过伪善表演提供奶头乐情绪价值、鼓励中产高负债的美国资本家可强多了。
那我梳理一下车企甚至是产业、行业壮大的过程:有优秀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能力,有好产品、好销量——这些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第一梯队的大厂在电车领域呢,做得非常好了。但对于“企业强大”的定义来讲,这些还远远不够。
强大的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扩张。当然有别于传统的通过杀戮、抢夺来获得土地的殖民扩张。那现代文明的车企商业扩张包括:销售市场扩张——中国车卖到其他国家;还有产能、生产力的扩张——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和工厂;资本市场、金融业的扩张——车企上市、开银行;以及企业价值观认同和文化输出的扩张。
那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显然还没有都做到。但就像我开篇说的:正在做。
相比之下,这个车的内饰屏幕大一圈、座椅可以放倒放成一张床、智能的语音控制车机系统,这都是太小的小事了。舒适、豪华、智能配置,这些车企项目组开几个研讨会就能定,有的赚就装上,不装也不耽误赚钱就不装;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供应商好说话、方便压价,那咱就多装点——这都是小事,这都好说。
那我之前视频讲我在密歇根州的通用、福特的工作经历,讲到美系车企外包这种工作方式,有弹幕说:“按照我这么说,世界各地早都有几千年的文明了?”
那是先有技术、版权和生产资料的国家和企业,才有能力进行扩张,把相对自身所持有的技术中较低端的外包,把更低劳动力成本也能完成的工作来外包。外包给谁也有考量,选择盟友的标准涉及到契约精神、价值观认同以及利益权衡等等。
我们常在新闻上、领导讲话中听到“产业升级”这四个字,很多人只理解到了技术升级,但其中也包括生产力和文化的升级。所以说这些科技强国、制造业强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争先挖人才、搞创新,谁先创新,谁手里掌握技术、版权和生产资料,谁就可以在行业里做分配资源的老大角色。
当然这个还仅仅不够。那与此同时,文化方面、金融方面,构建和输出更容易获得认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便拉拢自己的盟友。其中包括有更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也包括有更强大购买力、消费力的国家,各自的定位分工都不一样。但盟友不能取代联盟老大、主子的位置,有这个趋势,就要制裁,或者说踢出联盟,不带他玩了。
这既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受限的原因。改革开放、加入WTO,让中国汽车产业有了自己的人才储备和生产资料。早期中国民企车企的设计人员很多是来自于设计马桶、设计浴缸的,甚至还有用盗版绘图软件的,模拟仿真都不做,直接量产——一点都不开玩笑。
“市场换技术”这种合资车国家战略带来了中国汽车的起步和发展。但再往上发展,内燃机车、燃油车从节气门的涂层技术,到箱体的加工工艺,再到橡胶件的处理工艺,生产资料和专利版权早已被欧美抢先注册垄断。
那汽车制造业的技术专利日本也有,但还是欧美的比较多。在发现自己很难做到燃油车行业金字塔顶端资源分配者后,开始另起炉灶、开辟新赛道,举国上下发展电动车,砸钱宏观调控汽油价格,车辆牌照、户籍制度,什么车限购、什么车限行都安排上。
通过政策调控,引导消费者按照规划的方向购买特定的机动车。至于什么电动车清洁环保爱地球,那都是小事,这些都可以后加,都使其名正言顺。中国发展电车,为了做全世界电动车产业的老大,这个才是最终的目的。
等中国车企成为世界电车产业老大,我模拟了如下一些场景(当然了后面我也会说对应的困难困境):
入门级、低端的电车车型,比如20万人民币以下的车型,外包给比自己劳动力更廉价的盟友来做。便宜的人工比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和养护都便宜,包括研发和生产制造。比如说:中国汽车工人一小时3美元,朝鲜汽车工人一小时25美分;中国汽车工程师一小时12美元,伊朗工程师一小时2美元。那这些老朋友国家可以以更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车企节约成本。
中高端的电车车型,中国工程师自主研发的前沿技术产品,中国生产线工匠精神工人装配的精品。到时候全世界消费者提起买电车,就要买中国品牌的电车,而且要买中国本土研发制造的电车车型——这才是中国电车里的精品。
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像现在很多消费者买德国车:“我首选买德国制造的,南非、法国产的不要”;“买日本车,首选日本工厂下线的,印度产的不要”。到时候,“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就是高科技、工匠精神、高级车的代名词。
那通过旗舰产品客观出色的性能配置所产生的品牌溢价,带动入门级产品的高利润。很多车企运作模式现在都是这样。这种模式也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学校,我们选学校,有的大学是本科入学门槛低、学费高一些,通过本科学费的收入来投资博士生科研,获得学术成就,继续带动本科生招生入学;
选饭店,我们下馆子,有名厨招牌特色菜或者老字号功夫菜,来带动周边预制菜的销售;
选车也是如此。咱们频道一直鼓励消费者买车选这个品牌的“重点项目”,那些套牌换标、赶工拼凑、粗制滥造的车型不要。所以说咱们频道不按照品牌来讨论具体的消费选择。
但是普遍的大众消费者还是很吃品牌形象这一套,尤其是集体主义思想比较重的东亚国家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种思想也比较重。口碑形象立好了,宰消费者、坑消费者,消费者都觉得值;有一个污点,那消费者唠叨你一辈子,永世难翻身。
所以说在东亚国家,形象、公关工作非常的细致谨慎,也很符合当下现实生活中这种舆论环境和公关公告的风格。
话题拉回来。当中国车企掌握电车技术、版权这些生产资料以后,早些年燃油车老牌车企,或者说德国博世、马牌、巴斯福这些有专利技术的供应商,当初如何制约自己发展油车的,中国车企也可以相似的方式制约其他国家发展电车,授权专利使用权,自己躺着赚版权费就行了。
那说到躺着,接下来聊一聊等中国车企称霸世界电车产业、作为产业资源分配者的时候,中国车企员工的职场待遇。
除了高精尖技术项目,绝大多数的工程师的职能从基础的设计工作向测试、审核和项目管理过渡。而高精尖的项目又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那很多人说学机械工程、学车辆工程没出路,传统制造业夕阳产业。同样都是应届毕业生,学机械的去绘图,不如学计算机的写代码赚的多。但如果你所在的职场环境在制造业中已经是中上游的资源分配者的位置,应届毕业生毕业直接做领导——就像我在密歇根毕业后入职主机厂一样。
不是我个人多厉害,是美国汽车产业结构让求职者这个平台起点比较高。招聘要一个母语是中文的、又有美国工程硕士学位的候选人,来对接中国、韩国为主的亚太地区制造业资源。
那我们组组长和TIE技术整合工程师是美国人(克尔维特项目、警车项目,涉及到重点项目、安全保密项目的是美国人负责);还有一个非洲裔的工程师是美国人;一个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工程师是美国人(我觉得这两个是职场的政治正确);其他同事:韩国人、乌克兰人、波兰人、墨西哥人、斯里兰卡人、印度人各一个,我一个中国人,分别负责和对接世界各地的制造业资源,为车企提供超高性价比的研发、制造成本。
我们一周打卡40个小时算薪水,有效工作时间15个小时。玩保龄球、密室逃脱、聚餐、养老院孤儿院的公益活动,这些都安排在工作日、工作时间带薪进行。大多数工作交给合作方或者是分包商去做。
同理,等中国车企发展到整合世界资源的时候,中国车企本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可以不像现在这么辛苦,工作时间团建、游山玩水,可以早早下班回家陪家人,或者说发展兴趣爱好和副业。你问他怎么不加班、怎么不工作?“有巴基斯坦兄弟替我们工作呢!”“有合作无上限的俄罗斯兄弟帮我们干活呢!”
到时候的中国团队做工作指示、审核批示即可。那到时候中国车企在中国境内的工人,由于本土生产的都是高净值、高利润的旗舰车型,外加海外更廉价劳动力盟友的补贴输送(如果企业会分配给中国工人,这一环节也很重要),那么中国本土的工人待遇也会非常优渥,绝对比现在舒服多了。
每次当我聊到这种工作模式的时候,有的网友只浅显地通过工人和职员轻松甚至懒散的工作状态,来直接推断我在鼓吹好吃懒做:“张小车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来开始骂我。甚至还有人拿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模型来类比。
这种想法思维不仅仅广泛存在于中国拥有任劳任怨、“牛马精神”打工人的脑子里,认为自己肯吃苦、多吃苦,自己就是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路上;甚至我接触的很多中国企业的业主、老板、企业家和领导也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手下员工忙起来不闲着,自己支付的薪水才更值得,甚至忽略了科学管理带来的更大效益。
我观察到一些中国大陆的企业工作环境拉长员工在岗时间,哪怕在岗位上磨洋工、工作效率低,只要人在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甚至是接到指令没有企划、没有规划瞎忙——领导看你们忙起来,他们心里就舒服。
这种透支身心健康、埋头苦干的低效模式适用于技术门槛低的、低端廉价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是我今天聊的中国车企强大后的状态。
我前面已经聊到产业升级包括技术升级和劳动力升级,是前沿技术、版权在手,并且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保持自己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低端劳动力工作、业务外包给其他人做。这样,中国员工自己这部分能节奏慢一些——慢不是为了在岗位上偷懒摸鱼,是可以精准计划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同时也降低企业雇主的成本。
当人们工作和生活分配的时间更合理平衡,有时间、有金钱去放松,去发展兴趣爱好,人们的情操、心理健康和素质都会同步提升,社会矛盾和网络戾气也会降低。
到那个时候,中国社会面就没有大城市的人骂张小车是“臭外地”、“小地方来的”了;中文互联网上、咱评论区,也没有根据我东北口音骂张小车是“臭东北的”了;也很少有人斗嘴斗气、死要面子、飙脏话来宣泄情感了。因为大家现实生活富足、快乐、轻松、安逸,心里也积极阳光,自然就文明礼貌了。
国民端正的荣辱观、素质修养,一定是与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力同步发展、同步遥遥领先世界。
这种“其他国家替自己负重前行”的分工方式,在没有损失自己收入、利益和产业地位前提下,中国车企的员工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会提升。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没有做别人的老板,是给自己打工,所以说跟我上面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努力工作(work hard)是有活可做的起步阶段,聪明工作(work smart)才是高级进阶。我没有说企业、职场人怠慢工作,我说的是别人替你负重前行。
可能有的观众不理解,没关系,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甚至需要观众跳出自己在社会的角色、视角去看待。那有的人追求只有“生”或者只有“活”,有的人呢,要的是“生活”。如果你觉得吃苦是生活,爱吃苦就多吃点。
我不知道我说这些大家能听明白不?就像这位网友说的:“啊,中国人多努力、多吃苦就能抢欧美饭碗!”——这个观点还特意加了“高价值”。按照这位网友的说法,比如开饭店,透支自己休息放松的时间多炒几盘土豆丝,就会抢占佛跳墙、河豚鱼的市场了?显然是不成立的。
想要做餐饮行业的老大,不仅在技术能力上大餐、功夫菜能做出来,还要有品牌溢价、食材的定价权和供应权,以及特殊炊具的版权、配料配方的专利权,甚至是提供金融服务的经济权在手里。炒土豆丝这工作就外包给别人做了,解放自己的双手了,但外包别人炒土豆丝的利润还有自己一份。
或者给本国不太聪明、读不下去书、又笨手笨脚的子民找点事做,也不用太着急,也不求太完美,毕竟难度不高嘛,只是为了全民都有一个体面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收入,纯是为了提供个人价值感和社会参与度的。
这种观点呢,我跟有的网友呢说不清楚。无论是“小红脖”还是“小粉红”啊,无论是站哪一边的,这些基层低段位的爱国者,他们希望自己国家发展的好,心情和想法是对的,但是推演逻辑思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上普遍脾气比较暴躁啊、性情中人,在气头上呢,我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只能按照阵营立场来划分敌友。
但这也是好事,因为需要这种人,领导和老板才能过上好日子,才能稳固领导的地位,更方便开展工作。所以当局和企业不仅赞扬这类网友的精神和信仰,还要鼓励这类网友多生孩子、多繁衍后代,将“吃苦奉献就有好日子”这种盼头的香火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
这种人现实中还挺多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那村镇就更多了,像在我老家就挺多的。这得归功于领导和老板栽培教育的好。
在这种教育的熏陶和循环下,世世代代认可并坚信:只要有埋头苦干精神、只要努力勤奋就能够成功,而不去探索资源、挖掘资源,研究发展方向和模式。
就像我东北老家接触到的一些人啊,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体制内的人,这跟我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美国接触到的做生意的人、做企业的人,思维确实有很大的差别。
在“吃苦精神”的人眼里,商人的心机计谋还可能算投机取巧、发不义之财呢,还要接受自己的道德标准审判;而在精明商人、政客眼里,只知道埋头苦干,还被定义成一生碌碌无为、虚度光阴呢。但是又不能明说,你说多了就没人干活了。
咱频道评论区夸我、骂我,这都是小事啊,这是大家的言论自由,本质是这背后不同网友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我只是鼓励大家探索世界的同时,也去发现自己。
那话题拉回来,回到车企做强做大、高收益的发展模式:海外工厂设立在劳动力待遇、条件不如本国的地方,稍微给一点点小甜头,当地人就会感恩戴德。比如你每小时多给朝鲜工人10美分,你就是他们心中的第四个太阳。
就像马斯克评价上海工厂的中国工人,和中国人评价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工作待遇一样。这些关系呢,就看大家如何定义了:是在帮其他国家发展、带他们创造财富,还是剥削和压榨廉价劳动力、借助盟友的关系来收割?谁输了谁赢了?怎么说都能说的通。
等到那个时候,中国车企派工程师去海外指导工作、参观考察时候的待遇,就像中国接待欧美贵宾的待遇一样了。
那我一起工作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这些老美同事,常常跟我称赞他们在中国上海、南京、苏州出差的美好回忆:招待的好、吃的好、住的好、玩的好,遇到的女人漂亮热情,男人友善好客;一下飞机就有人接机,有商务车接送;他们在美国出差自己拎着行李去租车柜台排队、自己租车去;在中国钱包手机掉了,3个小时之内给他们找到、送到他们面前。
这些美国人每次跟我夸中国的各种优点,我脸上堆着笑容回应,内心却有些惭愧——惭愧我在自己的祖国、按我的出身条件独自奋斗、单独打拼,我都体验接触不到这些。甚至有时候我还要借助我在美国企业或平台的成就,才能获得母国同胞的尊重,让我感觉有点拧巴。
就像在中文网络上看到一边瞧不起收入微薄、经济条件差的劳动者,一边又喊着“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拧巴!
那等中国车企在世界强大了,中国车企的工程师、项目经理到海外出差,就是当地的VIP贵宾待遇。本地的同僚或者供应商还会主动热情的来社交,甚至谄媚、巴结中国车企员工,希望他们能引荐自己到中国工作,也把自己的家人带到生活水平更高、生活更幸福的中国一起生活。
就像我在GM北美接触到的GM墨西哥、GM印度、GM韩国的同事争取调到美国GM工作一样。
那有人说我不在汽车制造业工作,我如何知道中国车企达到了这一步呢?从产品和职场两个方面:
当你看到中国品牌的新车贴纸上,零部件甚至动力总成(甚至整车)的产地信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时候;
当你发现中国车企的招聘信息,管理海外团队项目的职责增多,技能上对外语要求增多的时候;
中国本土工人薪资待遇更高、劳动强度更低的时候;
当你作为消费者,发现中国品牌的车性价比不高了、溢价高了,还不愁卖。
那出现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中国车企在制造业里边基本上就是非常强大的表现了。
“哎,那个牧马人卖50多万,我们(长城)这个从这个性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