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高负债 拖垮美国车主消费者~ 美国买车购车/贷款/通货膨胀/消费主义/美国用车成本/养车开销

13:09

2025-03-29

"你每个月付多少钱(车贷)? "
"Um,$930。 "
"$930。"
这是2025年3月初,CBS来自洛杉矶的报道。

美国人的车贷负债已经达到了历史高点。视频中采访的这位女士呢,2022年贷款购买了6万美元的电动汽车,每个月的汽车贷款是930美元。根据Experian统计,所有汽车贷款之中,每台车每个月1,000美元。汽车贷款的占比从2020年的1.1%逐年上升,到2024年占到了4.2%。很多正处在汽车贷款还债中途的消费者,可能随着通货膨胀、生活成本的增加而更难支付汽车贷款。

来自Fitch Rating的调查显示,汽车贷款逾期在美国达到了历史高点,有6.6%的次级汽车贷款已经拖欠超过了60天,主要是背负了高额利息的低收入或者低信用分数的人群。与此同时,贷款周期也达到了历史记录,有66%的新车贷款周期达到了6年,72个月甚至更长。

除了购车,持有汽车的成本也在增加。来自劳工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2月相比2023年12月份,汽车保险上涨11.3%;2024年相比2022年,汽车维修费用上涨了25%。这里我插一句啊,这就是故障率低、可靠稳定、配件丰富、维修资料公开,对应保险便宜、保养维修方便,便宜的车在美国汽车市场受人追捧,甚至说价格溢价虚高,变成了卖方市场的原因。这些车呢,我们买的时候是孙子,卖的时候当爷爷。我没有说,这些车能给人带来多好的驾驶体验和驾乘感受,只是说现实市场中,这种车是刚性需求最大的。因为美国绝大多数生活中,就像采访中报道说的,不开车不养车,压根就不是一个选项。日常生活根本就离不开汽车这个刚需的交通工具。

那新闻报道看完了,来分享一下我对美国社会不同家庭在汽车债务上的观察和分析。聊到美国社会的汽车消费者,还是我一贯的两大坐标:资产与种族。不仅能表达出收入和购买力的区别,还能够直接或间接展现出消费心理、消费方式以及消费文化。这些差异,也有间接的逻辑、数学思维的区别。

之前呢,我们讲了两家本田车行的卖车方式,车贷套路,推广方式基本上都是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以比较温和和隐蔽的方式推广出去,获得购车者自己主动的签字。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美国汽车消费者数学不好?我观察的美国购车者中,工作中需要应用到数学,比如说理工科技术人员或者商科金融行业从业者,这些脑力劳动者,或者说平时日常生活开销都要过心过脑经营生活的人,在购车贷款的时候,有更大的几率来计算理财。相反,从事那些不需要过多数学计算、不需要太多思考工作的蓝领、白领消费者,比如从事高度重复工作的人,他们在购车消费贷款的时候,动脑思考金融方案的几率会更小。

但是有没有算术的技能和买车贷款签字的时候是否应用数学理财技能,这是两个环节,是两码事。很多美国中产收入的消费者,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但花钱的时候不算,也不想。消费观念呢,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买得起我就签字,赚的钱够花我就成交。”最后,汽车市场也包括其他领域的消费,呈现的总体状态就是,做生意的人数学好,消费者数学不好,或者说数学好,但是在消费花钱的时候,数学技能不在线,没有得到应用。

这是计算能力与消费理财观念,这两者综合的结果。如果说按照种族来分,亚裔群体普遍上不仅客观上数学计算能力比较强,而且会主观上把这些数学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投资消费之中,冲动消费相对来说比较少。那现在网上呢,有很多中美网友关于日常开销消费这个兑现,大陆网友看,美国网友生活太难了;看美国网友在大平层里、在大皮卡里说自己生活太难了。

我可以说,这些老美啊,大部分都是花钱的时候非常潇洒、洒脱、畅快的,懒得货比三家,也没有很认真的规划自己的收入与支出,没有储蓄习惯,还可能背负着高利息糊涂账单的人。银行账户、信用卡设置一个自动还清,具体被收了什么钱也不仔细过目的,这样的人在美国非常多,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哪怕是高收入的科技人才,赚得多,花得也多,豪车豪宅奢侈品,负债也高。一旦被裁员,一身的负债赤字,那很多美国人,包括很多南美拉丁族裔,本来就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徘徊在每个月收入和支出刚好持平这个临界标准上。

当通货膨胀来了,消费习惯、理财思维还停留在之前的生活方式上,那马上就会入不敷出。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不得不开始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了,肯定没有之前的滋润。来网上一对线(对账)啊,一算汇率,除以7点多,直接破防了。就像你把小孩子手里的玩具零食突然拿走了,没得玩没得吃了。

所以说,由奢入俭这个心理落差下,必然会宣泄抱怨。不知道视频开篇的这个新闻报导,是否有细心的观众注意到6万美元的电动车,每个月930美元的车贷,这车主还要贴一套磨砂黑的车衣贴膜。不像有的国家或民族,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古以来就被奉行为高尚美德。甚至有的人,有钱了,富裕了,有经济实力享受生活了,也舍不得花钱,把钱花在享受享乐上,反而会有负罪感。

甚至有的人啊,花钱购买最新最前沿的产品,买的是新创意、新花样、新科技,却硬要安慰自己在省钱消费,这本身就与美国这种消费主义市场环境相矛盾。这种情况呢,通常常见于老一辈、第一代富起来的人。这些人给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花钱,可能还算比较舒服,但自己花钱享受生活、吃喝玩乐,反而有很强的负罪感。这就是一种穷苦日子过多了的后遗症。

这类人呢,确实比普通美国白人、非洲裔和拉丁裔美洲人更能够省吃俭用,会攒钱,会置办保值升值的资产投资,相对来说,自身的这个经济储备更能够应对大环境的经济风险。反之,这类人群有时候他也会羡慕老美洒脱,想得开,银行户头几百美元都没有,还要出去旅游,下顿饭钱还没有呢。现在手里边刚赚到10美元现金,先整点烟、整点酒先舒服一下。我卖车的时候都遇到过,车买完没有钱加油,现场管他女朋友借40美元加油。我卖汽车模型玩具的时候也遇到过,老美花光手里所有的现金,钱不够了再退回给我一台小玩具车。

我看过很多修车的收据单据,2010年代左右的老破克莱斯勒,修车无底洞,每三四个月就修2到3千美元,车主手里拿不出那么多钱,汽修店给车主放贷款做分期。这类案件我亲身经历很多啊,也看过很多,但很少看到这类事件发生在亚裔群体的消费者身上。

那这个呢,是2024年8月13日,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报道。亚裔美国人的财富,在财富分布上高于同龄人其他种族。美国家庭财富分配的中位数,亚裔是55万3千美元,非洲裔是4万5千美元不到,拉丁裔是6万1千美元,白人是28万7千美元。在各自的种族内,要达到前10%,亚裔家庭要300万美元,而在白人家庭,253万美元就够了。在各自的种族内,经济最拮据的10%,亚裔家庭也有13,000多美元,非洲裔家庭是负债12,000美元不到,拉丁裔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精准持平——0,白人家庭的6,000美元不到。

大家想想看啊,大陆网友在网上看到鬼哭狼嚎的美国网友,自拍喊f这个f那个的,从他们的谈吐举止,是什么社会的哪个细化群体呢?哪种消费观念的群体呢?很多大陆网友啊,他脑子里没有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资产阶层和不同生活方式分化下人群差异的概念。毕竟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熏陶,都是淡化人群分层分类,大家都是人民,大家都是劳动人民。

所以分析人与社会的时候,难免会有这个断层和匹配的错位。就像田忌赛马一样,马的等级错位来对比,比赛结果肯定是强弱分明,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感很强。然后关心海外的中文群体网友,快回来吧啊,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本地人生活都那么苦,你外来的肯定比他们还难,别装坚强了。强大的祖国,富饶的家乡,才是你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心灵与身体的归宿。

那很多在北美的中文群体网友呢,笑而不语。我没有说在海外的每个亚裔或中文群体他都是富裕的,但在理财、财务经营打理方面,相比相同资产阶层的其他种族,确实呢,普遍具有更长远的规划,有更强的经济避险能力。

所以说,亚裔跟美国非洲裔、拉丁裔和白人不同种族,也包括同种族之中的消费观念、理财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最后的财务状况有差异是非常正常的。那汽车贷款,以及交通支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我举一个我身边的真实例子:2016年,我跟另外一个密歇根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还有一个跟我同校的印度留学生同学,我们三个同一时期入职同一家美国车企,都是四级工程师,都是国际留学生身份,薪资待遇也基本一样。

那个中国同学,入职的第一周,就让我开车带他去提C7新车。我说,咱这第一张工资单还没出来呢,他说我爸妈奖励我毕业找到车企工作,赞助我买的。另一个印度同学,工作两年了,还在开2008年的丰田凯美瑞。组里的老美同事都劝他用员工折扣换一个新的凯迪拉克,至少换一个别克。组长说,我给你要折扣码,这印度哥们私下跟我说,在印度老家,还有生病的爹妈,还有需要嫁妆钱的姐姐妹妹,家家的条件情况都不一样。你单纯靠美系车企的工程师标签、美国工程硕士的标签这些标准来看人,是不准的。总不能我们去教育印度这哥们:“你还不够努力”对吧?

我没有说买车不能贷款,也没有说不应该花钱享受生活,不应该买豪车跑车啊。没有绝对的0或100,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所以说,这个标准呢,大家各自权衡取舍,家家的情况都不一样,不鼓励用单一的标签来评估。

除此之外,不同种族在阐述表达这个文化上也有差异。老美的表达呢,普遍更外向奔放、健谈,无论是表达开心喜悦还是悲伤委屈,都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甚至有夸张表演成分。而亚裔呢,普遍更含蓄内敛,很满意的时候,可能轻描淡写的一句:“还行。”很悲伤的事情,甚至说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委屈自己,对外都是我挺好,不想让外界知道自己的难处和窘迫,更在意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有时候自己的权利、自己的权益也不去行使。

我们频道很多朋友在北美学习生活工作,接触本地人多了,知道老美他们很多都是表演艺术家,戏精。国内大部分网友,他一辈子也没跟美国人或加拿大人说过一次“How are you?”所以说,观者以自身含蓄的价值观来理解接收到的美国戏精的表演,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自己对事态严重性的判断。看美国戏精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原来美国人这么苦啊”,却看不到这帮老美零食饮料打包成盒的沙拉,切块装盒的水果,一口都没少吃,旅行蹦迪一次都没缺席,家里的猫狗宠物都养得活蹦乱跳,汽车贷款利息高、每个月汽车贷款还款多,市场车价高位也要买新车,也要贴上酷酷的磨砂黑贴膜。

OK,这期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期再见。